前幾天,同學傳來下列報導,問我看法如何。

  未來市場發展如何?個人就算心中有一些感覺,卻實在不太願意去說、去預測,又有誰能說得準?市場上還缺少似是而非的言論嗎?

  只是,對於這則議題,引發了個人多年來潛藏在心中的不以為然,因次想藉此聊聊個人沒有結論的淺見~~~(黑字的部分是到倒原文,紅字的部分是個人淺見

 

台灣房地產勢必走跌20年!5大理由之一:就算全額付清再出租...也要花64年才能回本

01.jpg

  房價現在開始緩緩下跌,很多朋友想知道「是不是該進場買房了」?對於想成家立業的朋友,我會建議先看過我之前的文章:誰說買房子一定是好事?但對於想要逢低入場的朋友,我則是強烈建議...別傻了!

  很多台灣人會被過去的印象束縛,以為房產長期一定往上,然而那僅僅的拔公獅子的鬃毛,根本沒有根據啊!

  過去日本人也曾經像台灣人一樣,買房子就賺錢,賺錢就買房子,國際熱錢持續湧入,全國一片繁榮。巔峰時期,日本全國房產總價值,是美國全國房產總價值的4倍!

  直到1990年,泡沫終於被戳破,房產價格持續下跌20年,跌了7成!也就是說原價1000萬剩下300...日本人才終於瞭解到,房子不會永遠漲。

02.jpg

論:

  2008年海嘯之後,全球經濟問題只有更多,並未有所改善。倒是在QE的熱錢影響下,股市與房市無理取鬧的漲個不停,好大程度地脫離了與經濟之間的連動性。

  這是一種泡沫,確實終將會破滅。

  房價未來是漲?是跌?建議回歸到自身的需求來思考。

 

1.人口紅利沒有了,買房潛力族減少

人口紅利簡單講就是:國家的勞動人力非常充足!舉例來說:AB兩國都有100人,A國有80人是青壯年(20人老弱婦孺),B國有40人是青壯年(60人老弱婦孺),那A國就有很好的的人口紅利,B國則無。

從供需法則來看,勞動人口比例高(且持續上升)的國家,代表潛在有能力買房子的人夠多,當然房價才有機會持續上漲。但台灣的人口紅利在今年不幸轉下了!根據日本和美國經驗,這對房市是噩耗。而且在未來20年內,台灣勞動人口下降的趨勢不會變,因此未來的房產當然不樂觀。

論:

  就簡單的人口經濟學來說,上述的論點應該沒問題。

  只是,在真實的房市上,影響的因素錯綜複雜,單純以上述論點來下結論,恐失之武斷。例如,我們從另一角度來看~~~

  以美國而言,2007年以前,房市幾乎都是一路上漲,導致美國擁房者有條件不斷增加貸款來透支消費。就連次級房貸(二胎)市場,也多不顧風險地貸了出去。

  過度的風險性財務槓桿,引發了2007年的次貸風暴(二房危機),風暴影響了資金的流動性,連帶影響了以應用數學公式設計出的財務工程為基礎、舉超高倍率槓桿投資的Structure Bond(連動債、結構債)崩垮,承保全球最多Structure Bond保險的AIA集團也跟著出大事。影響所及,是全球資金的流動性歸零,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救,QE於焉誕生。

  一直到現在,全球仍是不斷的QE。凡事過猶不及,過度QE遲早要出問題的。君不見,美國不但不敢再QE,只苦在找不到好時機將QE收回。在在印證美元雖是「美國的貨幣」,卻是「全球的問題」。

  美國房市,連續下跌達到5年的只有兩次,第一次是 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代,累積跌幅達26%;第二次是20062011年的由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金融危機,累積跌幅達33%

  然而,在過去的100多年中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3%,略高於美國的通脹率(2.8%)。

  一般的常識是房地產是抗通脹的,此言不虛~在扣除通脹率後,房價就基本不漲了。

  總結一下,美國過去一百多年曾經發生過三次房產牛市。70年代的牛市完全是被同時代的通脹驅動,90年代末到金融危機前的牛市展示的是一個泡沫的形成,即假牛市。真正是由需求拉動的、超過通脹的增長只有19431947。長期來說,美國房價的漲幅基本是美國通脹率。

 

  回到日本。日本絕大部分的資源控制在長者手中,問題是長者的消費與投資行為是趨於保守的。

  年輕人的創意發想往往無限,在少子化的情況下,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已不如從前,對經濟的傷害可不小。

  日本的民族性排外、自尊心超強,導致外資與人才多不願意或無法長久停留在日本。

  夏普的問題,上述因素當是重要的核心影響之一。夏普的問題,不會是唯一的事件。

 

  台灣,或多或少與日本有相似之處,卻非完全相同而可以比照的。台灣政府或有待加強,民間企業的韌性卻絕非日本可以比擬的。海嘯之後,台灣的經濟很快就到底部並沿著底部拖行,雖無改善,卻也沒有在繼續惡化,民間企業的韌性不無貢獻。

  我也是勞工,非企業主。勞工爭取權益,當然是應該的,企業也應該照顧勞工;但若失去理性而損及企業主過多,這才是令我憂心的。

  台灣的問題,不在人口紅利的問題,而在從政界到民間,大都都只顧著自身的利益。

03.jpg

04.jpg

05.jpg

論:

  拿著各種數據、曲線,比較出對自己有利的論述,這事我以前做了不少。這些數據、曲線都是對的,只在於用單純2~3組的數據、曲線來比較,見樹不見林,問題不小。

  2008年之前,有一段時間媒體大肆宣傳越南的8400萬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口,有豐富的天然資源,是東協的成員國,GDP高達10以上……,似乎有意無意間在鼓吹國人投資越南。

  「當時」我們親訪越南做了不少Due Diligence,發現媒體的數據是對的,但有很多關鍵的數據與事實卻沒說;例如GDP高達7成以上作假的狀況、整復各部門的橫向聯繫幾乎沒有、基礎建設太過貧乏、股市規模過小且人為操作的影子明顯……都沒表述。「當時」的越南,投資風險根本過高,不值得進場。

  又2008年之前,有一段時間某基金公司大肆宣傳日本的股市多麼值得注意,卻沒提當時的首相小泉在宣告日幣將升息,但半年多後仍不見任何動作所代表的風險。

 

2.房價所得比全球領先,根本買不起房子

房價所得比就是:不吃不喝幾年買得起房子。如果看全台灣,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0,如果只看天龍國(台北市),根據內政部統計,這數字已快到15了!也就是說要不吃不喝15年才買得起房子。而且這還沒考慮貧富差距加大,中產階級消失的問題。

06.jpg

但如果從全球房產的角度來看,很多歐美一線城市的房價所得比都低於10。我實在看不出台灣有何理由持續居高?而且台灣薪資凍漲,房價又有何理由再高?市場的熱潮終究會過去,房價再會跑,最後也必須回歸基本面。

論:

  我買第一棟房子時的貸款利率是9.7%,在繳完頭期款後,身上的錢幾乎歸零,無力再添購家具。於是,我到家樂福買了燈具、熱水器、衛浴最基本的設備,回家自己組裝,把學生時代的達新牌衣櫥在拿出來使用,回家鄉把家裡用不到的床架與電視在到南部,買巧拼當床墊,用過期月曆當窗簾,向朋友要來刻錯的大理石墓碑以空心磚墊高當電視櫃,每個月繳完貸款後身上剩不到量千元可以過活……。

  雖然收入與支出相當不成比例,但是,我有了第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。

  將貸款、利率、家戶所得、業外收入、勞動者的韌性、民族性……等排除在論述之外,這導論的結果鐵定粗糙。

  非常同意「市場的熱潮終究會過去,房價再會跑,最後也必須回歸基本面」的說法,供、需之間的蹺蹺板,確實是影響價格的核心因素。只是,一戶只能有一屋嗎?只會是一屋住一輩子?有土斯有財的觀念破了嗎?商業活動對房舍的需求如何?旅外者的居住需求呢?財富管理、資產配置與投資理財需求呢?……

  需求是多面向的,單一面向的看法不足取。

 

3.租金收益率全球最低,房東苦哈哈

租金收益率就是:花錢買房子收房租,一年有多少報酬。房地產本身是個很好的投資工具,因為除了買賣賺價差以外,租給房客也可以穩定的收取租金。

然而台灣租金收益率只有1.57%,根本就和銀行定存差不多。而且更煩人的是,租房給房客還要維護,家具也要折舊,若不小心空租個半年真的就要哭哭了。理性一點做比較,我寧願去買個定存股年賺3%以上股息。

到底台灣的租金率有多離譜?舉例來說:新北市一間1000萬的房子,頭期款準備400萬,和銀行借600萬,一個月可收租金1.5萬,但要繳房貸3萬。結果房東辛苦存錢買房,但是收租的錢根本不夠付房貸。

假如你完全不和銀行貸款,很有guts全額付清再來出租,根據統計,你要花63.69年才會回本,請你記得多吃點保健品,確保自己夠長壽。所以我認為買房當房東根本沒有吸引力,大家都不想當房東,房價又該如何持續漲?

07.jpg

論:

  用台北的觀點看全臺灣,謬矣!

  在高雄,扣除貸款仍有3%、甚至7%以上獲利的有之。店面的出租投報率雖然較小,卻也沒上述論述中的慘狀。

  台灣的媒體,好像只有台北的新聞才叫新聞,只有能引起大眾恐慌的才叫新聞,悲哉謬矣!

 

4.少子化的衝擊,以後沒「人」買房子

台灣新生兒人口,過去1980年近40萬,到了2000年剩30萬,到了2007年剩20...而且這個趨勢未來20年不會有變!你去西門町問年輕人,我保證一堆人告訴你「我不打算生小孩」,因為自己過都很緊了,更別說養小孩。

住屋需求是房地產最根本的價值,未來台灣人口越來越少,買家越來越少,房產又怎會上漲?

08.jpg

論:

  撇開上述論述,問自己若是 您婚後不想生育,主要原因是甚麼?

  如果是我,我的原因會是經濟狀況不佳;收入恐不敷養育的支出;若生養了孩子,那往後自已的養老與醫療問題該如何處置?絕不是買房的問題。

  經濟與收入問題是變動的,先假設只會往下走、不可能回頭往上走,再來導出這個結論,本身就是一種詭辯。

  相對的,出生率也會跟著經濟與收入的改變而改變的。政治引導一切,台灣的問題在政治、在政治引導出來的民粹。

 

5.政府全力打房,奢侈稅後又房地合一稅!

基本上住屋被大眾認定為一種基本人權,也就是說,不管是哪一個政黨或政客,都以「打投資客」、「人人有房住」為政見。

2011年政府為了打房實施奢侈稅,簡單來講,兩年內想脫手賺差價,就是要付出一筆不小的金額。

2016年政府再加碼實施房地合一稅,讓自住客更獲保障,讓投資客更痛。簡單來說:要自住很久才能免稅。投資客想短時間轉手賺差價變更難。

投資客的動作變少,房地產的成交量也勢必受影響,對於已經緊縮數年的台灣房市,這些政策對房價無疑是當頭棒喝,也會持續影響未來長期房地產業。

09.jpg

論:

  如上所說,台灣的問題在政治、在政治引導出來的民粹。

  在政治角力與民粹下,好多決策都走了樣,包括房地產相關稅制。

  房地產持有稅與交易相關稅務的變革上,個人不反對調漲。但像今天這般的調整,造成了投資者被處罰、自住者被處罰、租屋者也被處罰,百姓將何去何從?

  適度地打房不是壞事,但過度打房造成房地產低迷,連帶的相關與建築、居家生活相關的產業也跟著變成了慘業,對經濟的殺傷力不可謂不大,勢將造成另一種民間的反彈,政府勢必要重視並修改。

  還是得說~稅制是變動的,把變動的視為常態來導論,能客觀嗎?

 

對於我自己而言,未來資金不太會再往房地產投入,除非是為了符合眾多附加價值的自住,否則錢寧願放在股市中賺穩殖利率。

如果你剛好在想「最近房地產好像跌深了,可以入場搶便宜,投資個幾年後賺一手。」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多方的觀點,協助你思考未來的投資策略。

論:

  在過去的行業別裡,當時眼裡只見到股票、基金、避險基金、衍生性商品、期貨與貨幣,對於用保險或房地產理財(非資產配置)看不在眼裡。

  2008年之後,才看見了保險或房地產在理財與資產配置上的地位。

  預測,只是預測,都是在猜測;活在當下,活在自己的追求裡,才是實在。

  媒體上的專家,哪一個不是在事件發生後,再從現實中尋找答案來解釋的?有誰真能在事件未發生前清楚、肯定地預知?

  任何人的選擇,只要不是妨礙他人或有誤導可能的,都該尊重。只是以我個人而言,與其像過去,為了公司與個人收益而將資訊做片面解讀,且為了避開責任而用了好多的「可能」、「應該」、「或許」等詞語;現在,我寧願不再去預測未來的走勢(又有誰敢拍胸直說「一定」?);只單純關心客戶要的是甚麼?以及為什麼想要?會更為實實在在一些。

 

 

總結:

  我在教書的職涯裡,聽人家說地球村、全球化,也跟著喊地球村、全球化,骨子裡一點都不懂,卻又不自覺。

  金融業,打開了我的眼睛,讓我看到了謙卑的力量。

  房地產業,又更拓開了我的視角。

  無論喜不喜歡達賴(個人是非常尊敬他的),不以人廢言。達賴曾表示,人們多用心思在預測、擔心未來,卻因而忘了好好地活在當下。把當下活得有價值……至少對我而言,當真是當頭棒喝。

  您真正要的是甚麼?莫放走可掌握的,卻去憂慮無法確定的未來!

 

 

 

房價會跌二十年?干我屁事!

  人,是很好玩的動物。

  當我們心中有某些期待時,我們的腦子就會形成一種濾網……一種只會讓符合我們期待的訊息通過、卻會將不符合期待的訊息過濾掉的濾網。

  如果這種期待成了群眾心理,社會(市場)便會形成一股趨勢動能。

  接下來就是<物極必反>了。

  當這股趨勢動能走到極致時,在絕大部分的人都還沉浸在極度樂觀或極度悲觀的情緒中,往往便是市場要悄悄地逆轉之時。

  華爾街的<擦鞋童理論>,便是這種群眾心理的體現。

  群眾心理是盲目的。媒體為了符合大眾口味而譁眾取寵,成了只會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的黑手。

 

  在金融市場上,在<數據正確>的前提下,數據是確定的,但解讀方式卻大有文章。

  基金發行機構,為了商品的銷售,往往會做出對他們有利的解讀,並在媒體上大談特談。說錯了也沒關係,因為人們是健忘的。

  肯定的是,再怎麼權威的機構或人士,對於未來市況如何,都只能預測;也就是說,大家都在猜。

  所有的數據經過了他們腦中的篩網,只有符合他們利益的解讀過得了篩,其他的都被濾掉了。

 

  房地產的後市如何?或許個人心裡有譜,但我不願做沒意義的預測。倒不如這樣來看~~~

  • 居住(剛性)需求:

  在以「可以負擔」為前提之下,若是自身有剛性需求,難道房地產真的日後會再跌,我們現在就不買、不住?

  有人說,先租再慢慢看。這也很好玩,在房地產持有稅(房屋稅、地價稅)以倍數跳升、物價上漲的情況下,若 您是房東,會不會調漲租金?若是會調漲,那麼高漲的租金被賺走了,租屋者依舊沒房子。

  <租金高漲,依舊沒房>與<稍稍買貴,永遠有房>,付出的成本差不多,哪一樣有利?

  剛性需求者,日後房價是高是低?實際上差別不大。

  • 投資需求:

  這是自民國60年至今的房地產走勢~

10.jpg

  不妨回想一下,無論是金融市場或房地產,每當進入熊市、甚至是超級大熊市時,在恐慌的群眾心理影響下,市場上總是充斥著<崩盤>、<沒希望了>、<台灣完了>……等相當負面的氛圍。

  但在市場回復到一片火熱時,卻很少人記得那段恐慌的日子。

  上面這張圖,若我們將漲幅與跌幅拿來比較一下,個人不敢說房價不會再跌,但卻可以看出,出自媒體與名嘴的訊息,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了!

  投資真的不行嗎?幾個月之前賣掉一棟透天,專門出租給文藻的學生,收租穩定,年投報率在7%以上,這樣的投資好不好?

  房地產的投資、資產配置,有許多面向。要不要投資?是否現在投資?端看自己的想法。若真想投資,找個信得過且具備專業、客觀的人問問,或許會見到另一片天。

 

  是否要過得喜悅?應該是自己的想法與心態可以決定的,今天卻搞得讓市場的氛圍給牽著鼻子走,不亦怪哉!

  有了真正的購屋需求,也買得起,卻讓市場氛圍給扯住了,值得嗎?生命有多少年可以等待?

  錢,是實現夢想的工具,是流動後才會產生價值的。

  一攤死水般地放在口袋,鈔票甚至會比廁紙還不如;廁紙還會拿來用,鈔票就只能擺著。

  用<需求>與<價值>來思考、做決定,而不是受囿於市場氛圍,活得才是實在。

arrow
arrow

    W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